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学科简讯
周平玉——让梅毒患者重换新生
  发表时间:2012-09-03 

周平玉,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上海市皮肤病医院(原上海市皮肤病性病医院)皮肤性病诊疗中心和性病研究室主任。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在英国帝国理工皇家医学院从事皮肤、性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现任国家级卫生应急专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中心专家组专家、中国性病艾滋病协会性健康促进委员会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性病学组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学会性病学组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性病学组秘书、上海市预防医学艾滋病性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性病艾滋病协会理事、美国Family Health International(FHI)中国地区性传播疾病临床顾问、美国先天性厚甲症协会(PCA)委员。

她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基金、国家艾滋病防治动员项目、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基础重点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卫生局重点基金等多项基金,负责上海市性病治疗质控工作。已在国内外发表性病相关论文50余篇,参与编写专著4部,获上海医学科技二等奖,2011年被评为上海市领军人才。

 

在申城数百家大小医院的门诊部里,几乎个个都有皮肤病专科,但在上海市皮肤病医院里,周平玉以她妙手回春的诊疗技术、充满善意的微笑和显示出的神奇效果,使许多梅毒患者重获新生,迎来生命的春天,成为了梅毒患者心目中神圣的殿堂。

梅毒就在身边

周一,周平玉坐门诊,一位20多岁的时髦女孩因其男友被查出感染梅毒,一进门就直截了当地称自己也患上了梅毒。周平玉为女孩检查后,果然如此。女孩告诉周平玉,她还与其他几名男性发生过性关系,周平玉当即劝她一定要通知另两人及时到医院检查,他们很可能也已感染梅毒。

周平玉说,这是一个典型的事例:一些人感染梅毒后并不自知,成为新的“传染源”。“我们经常在确诊一个梅毒病人后,通过这个病人‘牵出’好几个病人。”

事实上,虽然通过关闭妓院等方式,早在50年前中国政府就已宣布基本消灭了梅毒,但20世纪70年代末,梅毒在我国卷土重来,之后全国梅毒报告病例数逐年增多。据卫生部数据显示,1999年报告病例80 406例,年发病率为6.50/10万;2009年报告病例327 433例,年发病率为24.66/10万,发病率年均增长14.3%。1997年先天梅毒报告病例数为109例,报告发病率为0.53/10万活产数;2009年报告病例数为10 757例,报告发病率为64.41/10万活产数,发病率年均增长49.2%。到2009年,梅毒报告病例数在我国甲乙类传染病报告中已攀升至第三位。

破解重重难题

自1986年上海市性病防治中心成立之日起就一直从事性病防治研究工作的周平玉,对梅毒的迅猛发展深有感触。她说:“我目睹过大量的梅毒患者,他们的惨状让我痛心疾首,但是全国深入研究这类疾病的人却很少,所以作为这一行的工作者,我更有责任要把工作做好。”

光有决心和信念还不行,一定要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才行:周平玉及其同事在临床上发现青霉素过敏时治疗梅毒的替代药物——大环内酯类药治疗梅毒失败,随即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了上海地区梅毒螺旋体耐药株。这一发现对青霉素过敏的孕妇梅毒来说是灾难,意味着这类患者将无药可医,更让人担心的是母婴传染带来的胎传梅毒。2006年《柳叶刀》上的一篇题为“中国的梅毒状况:来自全国监测系统的结果”的论文称:“如果不干预,一般来说在感染早期梅毒的母亲中,有三分之一会发生流产或死胎,三分之一婴儿被感染发生胎传梅毒,三分之一诞生下健康婴儿……中国新生儿梅毒感染率也在快速上升,1991年每10万新生儿中有0.01例感染,2005年每10万新生儿中感染人数达到19.68。”

面对这一系列的难题,周平玉及其同事没有退缩,反而坚定了攻克难关的决心。为寻求青霉素过敏时孕妇梅毒的替代药物,她一头扎进了工作室,通过多年的研究,终于发现了头孢曲松钠在阻断青霉素过敏孕妇中的作用,证实头孢曲松钠可用于阻断胎传梅毒,并指出中国,特别是上海地区胎传梅毒可能存在过度报道。研究结果已分别发表于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Sex Transm Dis等权威学术期刊。这一发现不仅结束了大环内酯类药物高耐药地区青霉素过敏孕妇无药可取代的现状,还改变了我国梅毒治疗和阻断胎传梅毒的策略。

在国内声名鹊起的周平玉在国际舞台上也赢得了话语权。2010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篇报告称:2008年,中国有9 480例新生儿患有先天性梅毒,是5年前的12倍,这相当于中国平均每1小时,就降生一个“梅毒宝宝”,引发舆论热议。周平玉从实验台和临床两方面分析后,得出结论为:中国先天性梅毒病例并未增多,数字上的迅速增加主要时由于疾病报告体系发生变化,以及大量误诊所致。她说:“2008年,上海市皮肤病医院对42名先天性梅毒的婴儿进行了12个月的跟踪研究,结果显示,在其出生3个月~10个月之后,经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和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检测,所有婴儿的梅毒抗体都为‘阴性’。”

梅毒重在预防

相较于10至20年前,中国人的性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助长了梅毒的高发病率。在上海市皮肤病医院对1 000名梅毒病人进行的调查中,周平玉发现,50%的患者有非婚性行为,32%的患者在2个月中有2个以上性伴侣。

周平玉告诫:“拒绝不正当的性行为,尤其是高危性行为是预防梅毒的关键。我们可采取以下措施避免其发生:1.一旦进行过高危性行为,尤其是男男性行为的,应立即进行检查,做梅毒血清试验,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并避免梅毒患者疾病恶化及时治疗;2.对可疑患有梅毒的孕妇,给予及时性的预防性措施治理,以防止在母体将梅毒感染源感染给胎儿;患有梅毒的未婚男女患者,未经治愈不能结婚;3.发现梅毒患者必须进行治疗,患者的衣物及用品,如:毛巾、衣服、剃刀、餐具、被褥等,要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严格消毒。以杜绝传染源;4.追踪患者的性伴侣;5.对已接受治疗的患者,应给予定期追踪治疗。”

梅毒易反复?梅毒患者难以启齿?这好像是许多梅毒患者心中的坚冰。周平玉却用她的大爱打破了这一块巨大的坚冰,她像一盏明灯,照亮在黑暗中徘徊的梅毒患者的心,给了他们生命的春天,平时不肯透露自己信息的患者面对周平玉时却纷纷袒露心声,甚至平时看病都用假名的患者都写来一封封情真意切的表扬信。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为了患者心目中的神圣殿堂,周平玉将坚持不懈。

寄语读者

有些人发生高危性行为后,自觉身体稍有不适,便怀疑自己得了性病,心情变得焦躁、消极,四处求医。尽管检查出来的各种指标均属正常,但医生对疾病的解释对他们来说是收效甚微,甚至无效。

其实,我们应该相信正规医院的诊断。这些人得的不是性病,而是心病。他们是疑病症患者,对来自机体的各种感觉过分在意,对身体的细微变化过分敏感。他们往往对医学知识特别感兴趣,易受医学书籍、网络信息以及江湖术士的影响,经常拿某个疾病“对号入座”。我建议有类似这种情况的人群一定要相信科学,摆脱心魔。

返回